首页 > 政府文件 > 政府办文件
澄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澄迈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9-07-10 11:26 来源: 发文机关: 【字体:   

 

各镇人民政府,金安筹备组,各园区管委会,县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企事业各有关单位:

《澄迈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澄迈县人民政府         

2019年629        

    (此件主动公开)

 

澄迈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施方案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建设美丽澄迈的实际行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绿色化发展的现实路径。为深入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改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利用农业可再生资源,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南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琼发办〔2018〕73号)的各项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一控两减三基本”为总目标,以“生态、循环、优质、高效、持续”为主线,以“五基地一区”建设为主平台,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产过程清洁可控、农业产业链条生态循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努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市场规范运作的方式,结合全县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注重农业支持保障制度创新、强化科技支撑、完善运行机制,打造富有澄迈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支持、环境倒逼等手段,落实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主体责任,着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社会联动”的机制。

——坚持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原则。积极开展节料、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推广应用清洁化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示范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和种养布局优化等为重点,做出亮点,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与农业水环境治理、农业“两区”建设和畜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同步推进。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方面,形成全县整体推进与示范创建并举的局面。

——坚持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要求,综合考虑自然禀赋条件、主体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特点和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实效。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全面完成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目标任务,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无害化回收处理。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产业融合发展。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要求,优化调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养业之间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起大中小循环利用新格局。

——资源高效利用。按照资源节约、经营集约要求,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节水节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模式广泛应用,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2025年,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98%以上的规模养殖实现循环水利用,90%以上的池塘养殖达到工程化节水减排要求。

——生产清洁可控。规范使用养殖饲料和添加剂,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新型肥料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2025年,全县规模化养殖和屠宰环节病死畜禽无害化治理率达到100%,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5%以上。

——资源质量提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全面治理农村水源污染问题,提升农业水资源质量。加大推广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切实提升农业土地资源质量。2025年,500亩以上主要田洋实现有机肥利用率达80%以上,在保持灌溉面积不变基础上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

——环境持续改善。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健全。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基本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基本构建,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化肥袋等农业投放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率8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80%以上。

——产业融合推进。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总结凝练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

——制度机制创新。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基本构建法律约束、政策引导、市场运行、主体自觉的制度体系和常态化运行机制。全县畜禽养殖污染长效防治机制、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机制、化肥和农药减量常态运行机制、农作物秸秆利用机制全面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机制基本覆盖。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体系

1.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与监管。一是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落实国家强制免疫政策,构筑有效免疫屏障。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小反刍兽疫等强制免疫病种要应免尽免,常年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二是组织免疫抗体检测以全县规模养殖场、县屠宰场(乡镇屠宰点)、畜禽交易市场、老疫点、可疑污染区域等动物疫病易发场所为重,开展免疫抗体检测,有效阻断动物疫病传播,消除疫情隐患。在乡镇设立动物疫情监测点,全面掌握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的真实情况和动物免疫质效,确保存栏畜禽抗体合格率全部达到规定要求。三是抓好畜产品安全监管。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防疫监管,实行动物防疫承诺制度,做好养殖环节监管工作。加强动物卫生执法监督,严格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环节检疫。(责任单位:县畜牧局)

2.实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合理布局病死畜禽专业无害化处理厂,探索建立“企业投资、政府补贴、市场运作、保险联动”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严格无害化处理全程监管,严厉打击乱抛乱扔和非法收购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强化养殖污染源头、过程、末端联动治理,推进饲料、兽药有害残留治理,研究和开发环保型饲料,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完善污水污物处理设施,推广屠宰尾水回用技术,广泛推广无害化处理模式。在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建成区域,全面实施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模式;未建设无害化集中处理厂的地方,就地落实小型集中公共处理设施、移动式处理设施和规模场自行处理等措施,确保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无死角。2025年,全面完成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的达标验收和50头以下散养猪场、水禽场的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县畜牧局)

3.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因地制宜推进不同类型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方式。在养殖适养区,鼓励推进各类大型养殖场、养殖密集区与第三方有机肥生产企业合作,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大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等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力度,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建立畜禽粪便及水产养殖池塘底泥收集、收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探索开展畜禽粪便的分散储存、统一运输和集中处理,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发展沼气工程,并结合种植业生产需求对沼渣沼液等附加产品进行利用,大力推广“猪—沼—林(果)”“鱼鸭混养”“林—鸡”等养殖模式,实现农牧结合、循环生产。2025年,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责任单位:县畜牧局)

(二)构建农业生态资源技术体系

1.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运用。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各类传感器数据信息传输到标准化智能大棚控制柜,通过无线传输至云平台,农民通过手机APP可查看大棚内的各项环境信息,并进行相应的控制。农民可主动选择适合自己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系统,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收益,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步伐,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2.推广节约型农业。推进耕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强化耕地质量建设、实行轮作休耕,推广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节约农业用水。大力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农作物品种,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推进农业用水循环利用。加强农业节能和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发展节油、节电、节煤等农业机械,降低农业装备能耗。2025年,交通便利的农田要实施设施农业、喷滴灌和肥水一体化。(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机局)

3.推广农业生产清洁化技术。推广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土壤环境源头管理和农业生产流程改造,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经营和使用的监管,实现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程清洁转变。推进畜禽养殖过程清洁化,改造规模化养殖场,加强“三改两分再利用”,强化饲料、兽药的有害残留治理。建立严格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跟踪追溯和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形成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保障产品清洁和安全。到2025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0%。(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技中心、县畜牧局)

(三)构建农业生态资源污染治理体系

1.推进化肥农药减施与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配方施肥应用覆盖面,鼓励施用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生物肥料和沼液、沼渣,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引导科学配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规范饲料添加剂使用。加大商品有机肥、沼液、秸秆就地还田、绿肥种植等有机养分替代力度,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和肥水一体化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计划,摸清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底数,强化农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组织实施重点区域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治理试点,探索建立一批治理技术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2025年,实现全县化肥使用量减少5%以上,建立11个绿色防控示范点,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面积7万亩,全县耕地质量提升0.5个级别以上。2025年农业“两区”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技中心)

2.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检测防控。强化病虫测报体系建设,重点监测香蕉枯萎病、槟榔黄化病、柑橘黄龙病和豇豆藓马等病虫害的发生,开展病(虫)发展趋势预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控病虫害,遏制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发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监测,提高环境污染预测预警能力。加强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种质资源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加强重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网络,提升监控和扑灭有害生物的技术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到2025年,力争香蕉枯萎病、柑橘黄龙病、槟榔黄化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取得重大突破。(责任单位:县热作局、县农技中心

3.推进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合理设置秸秆就地还田(包括深翻和翻松旋轮耕)与PPP回收利用的比例,鼓励配备秸秆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设备及组建专业化秸秆收储运组织,提高机械化收储水平,增强收储利用能力。继续开展秸秆多种形式利用按量补助,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建立多层级紧密合作的秸秆收储利用新型模式,科学引导各类主体开展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和工业原料化利用。选择部分乡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整镇推进,启动一批秸秆全量化处理利用试点镇建设。2025年,实现秸秆还田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机局、县农技中心)

4.推进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等回收利用。实施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开展农业投入品田间废弃物回收利用试验示范,积极探索建立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机制,引导各类主体参与废旧农膜回收,对废旧农药包装物进行合理的回收处置,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回收利用体系,减少废旧农膜和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地膜污染防治,大力推广使用0.01mm以上加厚地膜应用。2025年,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技中心)

(四)构建农业生态资源融合体系

1.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立足我县“6+2”品牌优势,统筹推进粮食、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导建设农产品绿色加工示范基地,推动企业技术装备绿色改造。通过创建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加工,引导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热作局、县农技中心)

2.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循环农业融合发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美丽乡村”,建设若干个集采摘区、休闲区、观光区、品尝区为一体的农产品体验园、生态农庄、休闲驿站等旅游景点,带动乡村游、休闲度假游、节庆游、骑行游以及徒步、摄影等观光游快速发展,促进农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为发力点,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通过加大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实现上档升级、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旅文局

(五)构建农业生态资源发展体系

1.加强农业科技型人才培育。逐渐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技术扶持为依托,以农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建立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队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时,完善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一批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积极推广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院校对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常态化的培训。(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技中心)

2.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建设和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各类园区,建设农业应用技术研发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形成校(院)地(企)合作研发、合作推广、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题立项,研发新品种,集成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形成一批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联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示范展示。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创业基地,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技中心)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产品质量优化,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产量。到2025年,全县主要农产品标准化实施率大幅提升,主要农产品中“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3%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责任单位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强化配合。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强化跟踪评测和考核监督,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推进机制,确保实施效果。

(二)构建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市场导向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机制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前端、末端环节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环节,引入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队伍,强化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关键环节,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作业效率,提高经济效益。鼓励开展第三方治理和实施效果评估,依托第三方单位的技术设备优势,集成优化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成果。

(三)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鼓励开展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创新研发和集成推广,推动现代生物、信息、设施、节能等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努力破除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领域实用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依托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大力推广减量化农业生产技术,投入品可降解、低残留技术,生态种植养殖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

(四)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普及相关专业知识,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水平。总结成功经验、突出典型做法,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全县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脑版|手机版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网站支持IPV6

版权所有©澄迈县人民政府 中文域名:澄迈县人民政府.政务

主办:澄迈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开普云

运行维护:澄迈县政府网站管理中心

琼ICP备09003207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4690230008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4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98-67630782